
阅读:次
更新时间: 2025-06-25
摄影:|
编辑:liaobing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对接“红岩思政”育人体系,打造“少云思政”育人品牌,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部署,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启动校本思政课程《邱少云精神》建设工作。
2025年6月19日下午,学院召开《邱少云精神》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党委委员、副校长徐永恒对前期筹备工作进展给予高度肯定,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祝玉峰部署具体分工,推动课程建设进入新一阶段实施进程。

一、深化精神融合,激活红色资源联动效应
徐永恒副校长在会议中强调,邱少云课程建设需突破单一事迹讲述模式,重点实现三大精神融合:
与红岩精神联动:挖掘邱少云在铜梁、川渝成长轨迹中与红岩革命历史的内在联系,凸显“狱中八条”等红岩纪律要求与邱少云“纪律高于生命”精神的内在一致关系;
与抗美援朝精神交织:结合上甘岭战役等历史背景,将邱少云事迹置于保家卫国的宏观叙事中,阐释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
与铜梁本土文化嵌合:聚焦邱少云家乡(铜梁区少云镇)的红色资源,如故居遗址、地方口述史等,打造“家门口的英雄课”特色内容。

二、创新内容架构,打造“史料+现实”双轨教学链
针对课程内容构建,徐永恒副校长指导教师团队,需以邱少云“苦难童年—投身革命—战场牺牲”生平为主线,结合抗美援朝战争史实考据,确保史料还原的真实性;同时增设“纪律与现代公民素养”“英雄精神与青年使命”等时代议题,引导学生从邱少云勇于担当、严守纪律的事迹中,思考当代社会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等实践路径。

三、分工部署推进:明确责任清单,压实建设节点任务
祝玉峰院长就后续工作作出细致分工,要求各项目组紧扣时间节点推进,将全体思政课教师进行分工,其中校本教材组为张书老师、张燕老师,在2025年暑假前完成《邱少云精神与新时代青年》校本教材初稿,聚焦“精神内涵 — 本土实践 — 成长启示”三大模块;教案课件组为赵小琴老师、冷洪达老师,分章节、分专题完成16课时教学设计,同步深化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融入VR虚拟仿真、红色情景剧等创新形式;审核督导组为教研室主任何雨灿,必须全程跟进资料审核、教学方案优化及质量督导工作,确保课程内容政治方向正确、学术逻辑严谨。
四、扩大辐射影响:构建邱少云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共同体
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在学校党委宣传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邱少云精神为基石的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和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校内看,通过系统学习邱少云课程,学生们对红色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更加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纷纷表示要以邱少云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校外看,邱少云课程建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校举办的《邱少云交响组曲》演奏、现场思政课等邱少云主题教学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多次被新华社、央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为弘扬邱少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2025年以来,我校作为高校牵头单位的“邱少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入选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入选重庆市教委教育综合改革课题。
徐永恒副校长强调,马院和全体思政教师要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邱少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在铜梁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发挥高校马院和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马院思政教研室表示,邱少云课程建设将以“资料系统化、教学场景化、育人实效化”为目标,未来计划与铜梁区党史研究室、邱少云纪念馆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与“邱少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各成员学校携手联动,推动邱少云精神与我校各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大思政课”示范品牌,为培养兼具红色基因与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课程支撑,扩大邱少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辐射力、影响面,为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廖若冰 校对/刘秋玲 审核/徐永恒、黎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