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
                
				更新时间: 2025-11-04
				摄影:|
				编辑:liaobing
			
			
芦平岳,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艺术设计领域资深学者,在科研、教学、设计实践等领域均有突出成果。同时担任多项学术项目负责人、期刊论文作者,是艺术设计与科研领域的双栖践行者。
她在学术与实践领域深耕多年,2005年就在《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发表论文《城市更新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开启对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探索;2022年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系统梳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路径与实践方法;还在《牡丹》《动画大王》《青年时代》《现代装饰·理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内容涵盖元代陶瓷装饰纹样、传统工艺课程与现代美术教育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宜兴紫砂壶工艺师现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跨学科的研究视野。
公共艺术设计的学习重点和就业方向

学生作品
(一)培养目标: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需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艺术创意创新能力、制图绘图综合表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艺术工程材料技术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具备公共艺术设计及制作施工等能力。毕业后,他们能够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设计院、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公共空间陈设设计、公共空间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公共空间商业绘画等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塑造贡献力量。
(二)学习方向:公共艺术设计主要聚焦于公共艺术的空间介入与创新实践,学院将专业课程精心划分为三个部分:
1.基础能力培养:以造型和审美为基础,开设涵盖传统技能与设计思维的课程,如形态构成、造型基础、手绘表现、创新思维等。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扎实掌握造型基础概念,逐步建立审美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筑牢根基。
2.公共空间专业课程学习:强调审美与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包含商业空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公共造型等课程。学生将在这些课程中深入了解从项目调研到最终落地的全过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展学习与软件指导: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和AI技术,通过 PS、3D、SU、CAD 等课程,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类课程,拓宽学生的技术视野,使其能够适应现代设计行业对技术的要求。
(三)学习评价:
1.构建起“校企融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制定了“教育与产业契合、学院与企业融合、教学与职业吻合、学业与就业耦合”的办学模式。本专业与重庆亦景太阁室内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瑞地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漆维智造艺术有限公司、重庆铜梁奇彩梦园 4A 景区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学院、学生、家长四方共赢的基础上,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构建起“校企融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生产实践,在企业生产中学习,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2.“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同时还建立了多个实训室,构建起“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根据课程特点,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已从传统模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这些课程主要是理论+实践课,理论课上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课则在理论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训练。通过实践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对工作的亲身体验,逐渐提升职业素养。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深度探讨问题

《张望》画册编辑、设计以及巡展会场设计工作
问:如果给即将进入本专业的学生一句建议,您会说什么?
芦: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专业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次认真听课、每一次独立完成作业、每一次主动提问,都是成长的宝贵经历。要避免因短暂的挫折而否定自己,因为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只有积少成多,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核,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问:作为“双师型”教师,您如何保持自身技能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每年有多少时间深入企业实践?
芦:保持技能与行业同步,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深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和设计,将项目中的解决方案带回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实践。二是多参加行业交流与学习活动,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方向。每年我会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企业实际项目,通过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文图/宣传统战部 编辑/廖若冰 校对/刘秋玲 审核/徐永恒、黎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