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阅读: 更新时间: 2020-06-28 摄影:| 编辑:yuanyi

  

 

                                                文涛

 

         文涛油画展,从3月31日起,在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AE展览馆展出。此次展出的油画作品总计40余幅,涉及的绘画题材、创作风格多姿多彩。 
   
         文涛,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长期在重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广告公司从事进出口商品的广告、展览设计工作,曾任该公司设计总监。1994年创办重庆华讯广告有限公司,任设计总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6年起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兼职副教授,教授版画专业、设计学院的绘画基础课程。2014年起担任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文涛酷爱油画艺术,数十年来一直在设计、教学工作之余,坚持油画创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作成果,也引起了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29日,周末闭馆。(科研处 
   
 部分作品 
   
 
 回眸  1100X720 
   
 
 一袭红袈  1350X840 
   
 
 心愿  1350X920 
   
 
 色达一家人  1400X1400 
   
 
 色达小卖部之二  1500X1040 
   
 
 笑在田间  900X600 
   
 
 藏家  1100X640 
   
 
 裸女之三  1100X700 
   
 
 洛杉矶街艺 
   
 展览前言 
   
 文涛油画展前言 
   
 徐永恒 
   
     文涛老师是一位跨界的艺术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后,他长期从事重庆外经贸系统的产品包装、广告和展览设计,是一名资深的平面设计专家。他钟情于艺术设计教育,长期兼任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又于2014年开始担任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把自己多年的专业积累贡献给设计新秀的培养。 
   
     在繁忙的设计工作之余,文涛坚持了自己钟爱的油画创作。为了心中的作品,他的足迹遍及重庆城乡、青藏高原和异域风光。一幅幅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风景、人物、民俗绘画,把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展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起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对往昔的追忆,在感动和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柔情弥漫的审美体验。 
   
     文涛油画的创作手法以写实主义为主,但在笔触、色调、光影的处理上往往有他独特的观察和构想。粗犷雄浑的自然风貌、动态准确的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的表情刻画、细致入微的物品细节,显示了他娴熟的油画技艺。他的作品,还总是在具象的写实之上,笼罩着一层抒情的调子,传递着画中人物的情绪和画家对描绘对象的深切关怀。 
   
     此次在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AE展览馆展出的油画作品,都是文涛老师近年来的创作和写生作品,大致包括藏区系列,包括人物、风景、民俗等题材,人体艺术系列,域外采风系列。欢迎我校师生和校外观众前来欣赏品鉴,相信大家能从文涛油画中得到艺术的启迪和滋养。 
   
     2016.3.16 
   
   
 作品评论 
   
 唯心能转物 
 ——观文涛画作有感 
 吕岱 
   
     记得一位高僧大德说过一句话,即"唯心能转物"。心,是凡俗之心;转物,一般意义上为实在的动作,但这个转,其实更多的是内心的转,是转变、转换之意。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人们回到初心,在当下物欲横流的世界丢掉妄想、妄念,在精神上有一番蜕变,追求平静和自由。与文涛兄交流并观其画作,特别是西藏题材的画作,我以为他在心上有所悟,画中有所显,也许,这才是对的,是心的正途。 
   
     文涛曾经商海,弄潮外贸,后三次进藏,与雪域高原结缘。他的油画,在关键的地方找到了西藏——而不少画家虽也画了,却没有找到真正的西藏。 
   
     在文涛的画作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与日常生活状态中反映和表现藏人。或者说,是自然生活中的西藏人,是简单生活中的西藏人。六次自驾进藏的作家雷飞志反复强调,西藏人就是简单,这个简单是自然而然的,是贯穿于生命之中的。其实他在某个方面指出了西藏区别于中华文明大家庭中其它文明的"个性文明",这种"个性文明",一是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是反映在人与神灵/佛性的关系上。人活一世,劳动生产,所得所积几乎都为了供奉,包括磕长头等等,都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显然,由于信仰,他们与世界的关系直接了,自然了,简单了。他们的喜悦也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敞放出来。这当然使他们聚精会神,心有安处。更形而上说,大去永存,这是更高、更阔达的生命境界。这样观察与思考,画家才能由形入魂,刻画出真正的西藏形象。 
   
     在《一袭红袈》)、《心愿》)、《人物之三》、《人物之五》、《扎什布伦寺的早晨》、《色达小卖部》、《大昭寺印象》等画作中,我们看到了画家描绘的西藏人宗教亦是生活的日常性,其人物有背影、側影与勾头状等,去掉了强调、突出、夸张的惯常思维与模式,亦无特别显示其所谓的神秘感、神圣感和崇高感。我以为,这是准确的,或者说是一种准确的表达。在中国,个人的、日常的生活往往可以窥见真实的人性及精神,而集体生活则更多地具有虚饰性与伪装性。当然,背影、側影与勾头状等也是有语言、有内涵的,亦是画家构思与选择的结果,完全可以传递出画家所要传递的信息。如《一袭红袈》、《心愿》,其男女人物都是老者,虽勾头含胸,并无萎缩之感,其原因在于画家通过人物的雕塑感传递出坚毅自在的信息,通过大红或丰富多彩的色彩暗示了生命积极的倾向。 
   
     在《扎巴兄弟》、《笑在田间》中,画家选择的对象是青少年,更多的给我们展现出西藏孩子的天性——率真和欣悦。《笑在田间》这幅画,从构图、细节和色彩看都比较完整,孩子与整个画面充满了感染力,是率真和欣悦之作。他的有型的《康巴汉子》,使我联想起了一个真正的康巴汉子——邓廷良(《野草》画展的发起人之一,雕塑家,历史学家)。某年某月某日,他的朋友说,某某地方有一个美女。邓廷良说,那去看。他们立刻打马上路,急驰二百来里,去见那传说中的美女——没想到邓廷良看了觉得不美,一气之下竟与他的朋友撕打起来。这个康巴汉子的故事很爽! 
   
     总的看,在西藏题材中,文涛的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都有以形写神的特点,这使他的画作与一般写实有所区别。文涛也相当迷恋高原的色彩,空气中通透的色彩纯度,自然中具有神性的大块色彩,经过岁月投射与打磨的人的质感肤色与人的轮廓中的色彩变化,都使他内心充满了绘画的冲动,也使他观察和发现更加细腻。在《藏家》中,文涛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局部表现藏家趣向。窗前,简陋的木柴搭起架子,上有锅、壶等日常用具,在光影投射与窗花映照下,显得唯美。雪域高原的人家,许多小角落都有小花存在,成为自然,而西藏人对色彩的需求可以说与生俱来,比如唐卡、经幡、服饰及各种五光十色的石头(切不要一想就是宝石什么值钱的什物)等等。色彩,已经成为西藏与西藏人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色彩的线索与路径,可以寻找真正的西藏与西藏人。 
   
     但愿文涛记其生活,绘其色彩,刻其体魄,塑其精神! 
                               
     2015年11月5日 
   
     吕岱:祖籍北京,生于重庆。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级)。文艺批评家、作家、电视制作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