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职教振兴乡村案例07丨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专业优势助力古村“活态保护”
山环水绕涟漪起,竹林千亩叠峰翠,青石板路去何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被唤醒;当大坝村成功入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这座“悠然见南山”般的古村落被激活,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绘就崭新发展蓝图。
而这背后的“智囊团”就来自于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这也成为了该学校用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之一。
▲古村建筑
“智囊团”走村入户,聚力打造“金字招牌”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愈加受到重视,古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及仿古建筑建设逐年递增。
基于西南腹地丰富的古建筑及传统民居建筑资源,学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从古建筑保护项目实践入手,对接古建筑核心课程“古建筑构造与测绘”“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等,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实践。
自2016年接到长寿区人民政府邀请起,学校就多次派出智囊团队前往大坝村实地考察。“一开始,在当地村民眼里,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古堡碉楼只是破烂不堪的土屋,毫无价值。”初到大坝村,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兼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梁挺便带领“智囊团”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智囊团”走村入户
开展测绘,将历史古迹、房屋建筑绘于纸上;走访询问、翻阅资料,发掘大坝村丰厚的传统建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团队在充分调研、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创新路径、因地制宜做好相关测绘及设计工作,努力打造申报亮点和宣传优势,帮助村庄“古资源”活利用。
大坝村迎来“智囊团”,村里沉睡的历史资源被唤醒。2018年12月,大坝村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目录》。从“秦家大湾”到“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村子有了“金字招牌”,焕发出新的生机。
《保护规划》成型,古村“活资源”被看见
四周绿树环绕、田园风光无限,青石板路、斑驳木门、古堡碉楼……青砖黛瓦之间,随处可见的百年物件,处处泛着古早的韵味。
▲古村碑刻
年代虽久远,但山水格局、村落环境、建筑风貌都保存完好,古村处处透着灵气。资源如此多,如何活化利用?在学校编制的《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中,远寻历史、近看变迁,通过文化寻根和科学规划,让传统村落展现出永久魅力与时代价值。
古村历史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传统风貌建筑和自然景观,神秘溶洞群、篮子沟古洞、明清墓葬、语录碑等文物古迹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引人驻足。
▲古村古井
发掘古村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将其纳入名村未来发展中。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不仅重在历史建筑,其村落基理、自然环境、乡间小道、牛栏猪舍等也应得到全方位重视。其中,针对大坝村的山水田园格局、村落形态、不可移动文物和若干传统风貌建筑、沟渠、石板路等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制定保护措施。
此外,在大坝村,许多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法造纸、蓝靛染料等传统技艺,民谣、歌谣、谚语以及传统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仍在代代传承。学校充分挖掘、系统梳理,构建出大坝村完整的传统文化脉络,并制定保护措施,让其成为古村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石。
“乡村振兴”正当时,古村重现发展生机
传统村落重获新生、乡土民俗焕发光彩、遗产活化“红利”显现……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坝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实施下重现发展生机。
如今的大坝村,秦家大湾、千亩竹海等风光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当地村民时常感叹:“自从有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招牌,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很多摄影爱好者来村里拍摄,我们还经常去给他们当导游呢。”
此外,当地文化也被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起来,与特色产业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村民致富、增加集体增收。
▲古村建筑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示范村”“生活舒适便利的宜居村”为目标,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一条符合大坝实际、独具大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以专业“智囊团”之力支持“历史文化名村”申报,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势助力大坝村“活态保护”,正是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举措,是将职业教育优势真正落实在乡村大地的具体实践。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技术力量,为践行高校社会责任、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贡献重庆艺工力量,提供重庆艺工经验。
(原文链接: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552&newsId=5246343&staticUrl=https%3A%2F%2Ft.cqcb.com%2F1WPLw)
文/李好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