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阅读: 更新时间: 2024-06-13 摄影:| 编辑:liaobing
\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非遗文化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刘祥老师,一位致力于守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手艺人,正以他的双手和智慧,让这份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刘祥,中共党员,重庆人,荣昌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刘吉芬徒弟,被列为“吉芬窑”第六代传承人。作品《触》《活力》《吉祥•京剧虎》《凝聚》《缘》《龙年顺遂》《峰》《古诗十首》曾获得国际铜奖,作品收编中国年鉴省级以上获一、二、三等奖等荣誉指导学生多次荣获省部级展览奖项。


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
  刘祥老师深知,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肩负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传承并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这份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通过陶艺手拉胚、剔刻等传统手法,让更多人体验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手艺人就是守护我们自己从事的这项非遗技艺,要认真去传承发扬推广创新发展这项非遗技艺。”刘老师如是说。
  在刘祥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手艺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也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他的故事,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好诠释。
 
《触》系列作品的解析
\
  刘老师的《触》系列作品,是对陶瓷设计和情感展示的一次深刻探索。他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以海螺的形态为蓝本,运用泥条盘筑技法,创作出形态各异、肌理丰富的陶瓷花瓶。这一系列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生物结构和色彩之美,更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面对现代工业化生产对陶瓷情感支撑的缺失,刘老师希望通过《触》系列作品,探索陶瓷设计中情感的重要性。他相信,通过艺术创作,可以让人们重新感受到陶瓷的温度和情感,进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
  刘老师作为本校留校教师,他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让他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稳重和周全。他感慨于学生时代的珍贵,同时也感激那些在他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的人。“我很幸运,能够留校,从学生到老师,在学校的这个大家庭里面,大家都非常照顾我,并给予我很多帮助。”这份感激之情,也成为他教学和创作中不竭的动力。
  在课堂上,刘老师会因材施教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会细心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刘老师说:“因为每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会通过观察他们不同的状态,给他们以最好的效果,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刘老师的学生们向我们表示,在他们眼中的刘老师是一位很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他总是会以朋友家人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去关心,去教导他们,会认真对待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们也十分信任刘老师。
 
结语
\
  刘祥老师用他的双手和心灵,为我们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的作品和教学,不仅传递了技艺,更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我们期待,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非遗文化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激励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图/宣传统战部 编辑/廖若冰 校对/刘秋玲 审核/徐永恒、李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