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阅读: 更新时间: 2020-06-16 摄影:宣传统战部| 编辑:chenxuan

 踏上红色使命之旅  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在甘肃"考察记行(二)

  

 10月2日:从茨日那到俄界

  

 7.参观茨日那毛泽东旧居

 

 达拉乡位于迭部县西南方,东北方与旺藏乡相连。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迭部县,行军的路线是先经过达拉乡,后经过旺藏乡,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生了影响红军命运的重大事件,决定了红军能够打通腊子口,继续北上,走向长征的最后胜利。

 10月2日,我们考察组沿313省道驱车先来到了旺藏乡茨日那村。1935年9月13日至15日,在俄界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到达旺藏乡,大部队在位于旺藏村的旺藏寺安营扎寨,而毛泽东住到了距离旺藏寺2公里多的茨日那村的一幢二层木楼里。毛泽东在这里向红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红军在迭部遇上了一位藏族好汉,世袭的第19代卓尼土司杨积庆。当时甘肃军阀鲁大昌的新编十四师驻防岷县、甘南,卓尼土司杨积庆的2万藏兵也长年在此防守巡视。如果双方联合起来对红军进行夹击堵截,腊子口天险不仅不能顺利突破,而且红军的处境将更加艰难。但是,杨积庆土司假意受命,虚张声势调兵遣将,将手下的藏兵分布各处,指示下属不要堵击红军。他还派人秘密与红军联系,召集迭部各旗总管、头人,按土司命令分派任务,把破坏的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修好,让红军通过。他还为红军开仓放粮,给红军每人一斗粮(小斗,约10市斤)。杨积庆土司的开明和藏族群众的深厚情意,为红军补充了宝贵的给养,为打开北上通道奠定了物质基础。

 走进今天的小木楼,这座建于1927年的小楼依然保留了古朴的原貌。毛泽东当年住过的二楼房间恢复为当年起居的简单陈设。楼下的警卫室作为接待参观的房间,桌上厚厚的留言簿已经积累了几大本。

 

 考察组走进茨日那毛泽东旧居

 如今的房主桑杰已经53岁了,他和家人守护着这座小楼,义务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他的爷爷奶奶当年接待红军的故事。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徐永恒 唐佳佳

  

 8.来到茨日那的各地乡亲

 

 在茨日那村外,我们刚刚停下车,就遇到一个中年男人老刘,热情地招呼我们停车入位,带我们去参观毛泽东旧居。老刘自称是从河南移居过来的,可是他讲的却是重庆话,他说他是当司机的,跑遍了全国,所以各地的方言都会说,还有就是他儿子在重庆上大学,所以重庆话会说得好一点。在参观中,老刘把毛主席和当时警卫战士居住的房子,以及门前的苹果树一一指给我们。他说,虽然是土房子木楼梯,由于主人家几代人的精心守护,毛主席居住过的房子保存得非常好。交谈中发现,老刘很为自己的志愿服务者的角色自豪。

 

 在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前的晒台上,回族大爷麻麻二向考察组回首往事

 正当我们参观结束,准备离开毛主席住过的小木楼时,正巧遇到了一位来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老人麻麻二。麻麻二老人说,他今年已经有78岁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刚8岁,当时什么都不懂,后来越来越懂得共产党给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他特地和家人一起,到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来怀念,来感恩。为了此行,麻麻二老人换上了整洁一新的衣服,可见其内心爱党爱国的真诚。(文|唐佳佳

  

 9.走进俄界会议旧址

 

 一路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迭部县达拉乡的一个藏族村庄,党史上称"俄界",藏语称"高吉","高"在藏语里意为山,"吉"意为八,"高吉"即为八个山头,因为村庄的西南有八座山峰突起半空,十分壮观。据说译"高吉"为"俄界",是因为红军中的翻译是一位南方人,他的口音所致,政治局作会议记录的同志便将"俄界"记下了,会议也就成了"俄界会议"。不管怎样称呼,这里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所在地。

 俄界会议是1936年9月l 2日中央红军长征途径此地时,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杨尚昆等21人。会议讨论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和部队整编问题。毛泽东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为教育并挽救张国焘本人,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这个《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没有向全党公布。会议还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直属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

 俄界会议再次电示张国焘率部北上,但他却率左路军和右路军中原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南下,并于10月间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召开了分裂党和红军的"卓木碉会议",公然揭出叛党旗帜,另立所谓"中央"。在俄界会议中,针对张国焘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与张国焘的斗争,目前还是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作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马上就作,因为它关系到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也关系到右路军中一方面军干部的安全,我们还要尽力争取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作会议总结时再次强调:我们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的倾向;将来可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俄界会议召开在党中央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路线斗争的危急时刻,召开在长征路上的紧要关头,是遵义会议后又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俄界会议从政治路线的高度,维护了全党全军的统一,为党中央和红军顺利走出甘南,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三军大会师和长征胜利,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俄界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俄界会议会址于1981年被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处遗址已经经历过多次修缮,我们到达时又在进行新的维修,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木材和黄土,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俄界会议旧址,土屋门进去为会议室,右侧木楼梯上去为毛泽东居室

 整个遗址房屋是典型的藏族山寨土围墙木楼建筑,高6米。据了解,总面积238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其中红军司令部面积69平方来,二楼毛泽东居室面积15平方米,一楼现设展览室15平方米。

 当我们走进毛泽东等人当年开会的那个房间,只见放着小铁锅的土灶台,5根板凳,1个小茶桌,1根电线牵着的瓦斯电灯泡,加入我们自己的想象,可以猜想当年开会时的环境和氛围是比较压抑的,毕竟两兄弟在这里闹开,而中央红军的兵力也被大大的折损,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从政治上、全局上、革命前途上看待党和红军面临的问题,表现了高度的政治定力,值得我们后人景仰。(文|徐永恒 唐佳佳

  

 10. 红军树与苟吉寺

 

 在高吉村口,有一棵白杨古树,树高10米开外,枝杈直指蓝天,树身要四五人才能围拢,树龄估计至少有300年以上,如今它依然枝繁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古树树干上缠绕着的五彩金幡引人注目。

 

 红军树

 我们向当地老百姓询问,才知这棵古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因为它见证过80多年前红军长征从高吉村走过的情景,所以又被称为"红军树"。当年红军曾经在这棵大树下庇荫遮阳、歇脚休息。那时的高吉村位置偏远少有访客,那么多人的队伍走过这里,对当地百姓都秋毫无犯,这打消了当地村民对红军的疑虑和恐慌。

 

 在苟吉寺外与藏族乡亲交流

 这棵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而历史与现实就在它的身边对接。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在古树下聊起当年红军经过高吉的事情,老树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思念,也见证着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棵百年"神树"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多了一个新的称呼"红军树",被当地群众精心保护起来。

 

 今日苟吉寺

 高吉村有一座苟吉寺,位于达拉河西岸。我们见寺外有几位藏族大妈正坐在路边喝茶休憩,便上前攀谈,得知此寺始建于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是四川若尔盖县阿西卓仓寺的属寺。红军1935年长征从四川若尔盖进入达拉沟后,先头部队在该寺驻扎了十多天,红军在此集结部队,并留下部分借条、枪支、银元以及标语等,后因经堂失火被毁。红军长征途经藏区时,很多时候都是借住在寺庙中,与藏族百姓和僧人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也是红军能够顺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重要原因吧。

 现在的苟吉寺是新建的,寺院金光闪闪,恢宏大气。(文|徐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