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阅读: 更新时间: 2020-06-21 摄影:| 编辑:yuanyi

潼南双江古镇的四知堂

文/摄影 张恩豪(建筑装饰2013.2班)
 

  从重庆的潼南县城,坐上略显破旧的短途汽车,向目的地双江进发。

      双江镇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部,距离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离潼南县城10公里。车窗上闪过一棵棵行道树,印着一座座碧绿的深山、一片片蔚蓝的天空。我拉开车窗,自私、贪婪地索取,向这片幽雅吐出在城市里吸满肺部的污浊空气。

  双江古镇建于明末清初,是古代马房垭口驿站所在地,也是川渝两地的商业重镇。时光流转,这里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身份。留在这个边陲小镇的,只有当时一些的建筑。很多时候这些建筑会充当邮戳,把人文思想寄向当时人们遥不可及的未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踏进双江古镇,就会有种历史悠久的感觉。这里基本上都是中式古典建筑,新修的建筑也都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可见这里对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视。如今的双江镇仍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等9条古老街巷。踏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两旁的古木建筑鳞次栉比,青石小瓦,楼台错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韵,让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啊,在这么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谁又能预料到在这条巷子中, 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双江古镇不仅因为它的古建筑而出名,这里还是一个红色旅游基地。或许你不知道,在这里曾出了一代优秀的红色革命人。杨闇公、杨尚昆兄弟俩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今天,我就要走进杨尚昆的故居。

  杨尚昆旧居又名"四知堂",建于清同治元年,旧居前面视野宽广,房屋周围绿树成荫。院后有一颗橙子树,是杨尚昆幼年时亲手栽下的,至今都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屋前有一条小溪环绕,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玉带缠腰"。屋右边是一片竹林。左边是一座桥,是游客通往旧居的路。从外面看,整个房屋以石材为基础,以木材为主要结构,屋顶上盖着青瓦,中国风浓厚,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类型的传统民居。

      走进大门就能看见一尊杨尚昆的半身青铜像。这尊青铜像大约两米高,青铜像双眼炯炯有神,形象逼真。铜像背后就是正堂,正堂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刻"汉室遗风"四个鎏金大字。堂前是浅浮雕装饰的斜撑、悬瓜、雀替等。堂内摆放着当时杨氏家族留下的座椅,正中两把,两旁一边三把。两侧墙上挂有杨家家规,可见杨家家规严明,这也许就是杨氏族人才辈出的原因吧。

  大堂两侧则分别是厢房,厢房是古时候人们睡觉的地方,一般男孩的厢房在左边,女孩的厢房在右边。如今这里的厢房变成了陈列杨尚昆生前事迹的地方,只有少数当时的家具还摆放在里面供游客参观。

      大堂四角都分别设有天井,天井设计得很有讲究。在四个天井上方的墙檐上分别刻有"福""禄""寿""喜"四个字,这既反应了当时人们向上天祈福的传统,也表达了当时房屋主人对家族兴旺的祝愿。天井是中式四合院的特色之一,四合院四壁为墙,与外界隔开,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在院内开设天井,是一种院内与外界相通的设计,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居住者的情况,里面的人也能与外面的人一样享受同一片天空。这样的建筑看似封闭,但又充满活力,隔绝外面的喧嚣,围住一方宁静。试想在这里挪一把藤椅,沏一壶香茶,捧一本书,慢慢品味午后阳光明媚的下午,那是怎样的惬意,怎舍得去打扰。

  "四知堂"四个天井的下面都是相通的,只是设计者在天井之间按上了一道道的门,整个院落的格局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简单变换。从左边的天井可以看到右边的天井,从院子的一端可以走向另一端,房门重重叠叠,一重一重,打开每一道房门都有不同的设计,又是一种新的体验,使人略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憬悟。

  "四知堂"所有的门窗都有镂空雕花,装饰精美,做工精细,蕴含了古人深厚的艺术修养。摸着屋檐前的门柱,沉浸在这古木建筑之中,不觉得时间在这里正被越拉越长……

旧居正前方

院内

屋檐

天井

隔门

 

花窗

 

斜撑

  原载《艺术工程人》2014.03.15